生態問題的再思考·第三彈| 03篇《海的顏色》


生態問題的再思考·第三彈| 03篇《海的顏色》

得益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太空成像技術的發展,人類發現了地球是一顆“ 藍色星球”。這些照片證明了水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佔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同時也告訴我們這一資源是何等脆弱。

在中法環境月期間,法國駐華大使館選出數篇法國學者的文章,他們從科學家、法學家或作家的角度來思考我們這顆藍色星球。這些文章將幫助讀者們更好地瞭解法國知識界對這一問題所作出的思考。

作者:弗朗索瓦·貝萊克(François Bellec)

黃金 瞳 線上

影/基隆和平島晚間大火多民宅燒毀 一片漆黑斷電搶救

原文發表於法國《地理》雜誌(2017年10月),2022年9月對文本進行了修改。

弗朗索瓦·貝萊克(François Bellec),法國海洋學院(理事會主席)、法國地理學會副主席。

弗朗索瓦·貝萊克是法國海軍少將,其航海生涯遍及各大洲洋。他退役後接任法國海軍博物館館長,爲期18年。他曾爲法國國家歷史遺蹟委員會撰寫海洋遺產的報告,也爲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內的衆多機構提供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諮詢以及執行相關任務。他撰寫約30部關於人類與海洋關係的圖書,也參與撰寫約40部圖書及百科全書。他是海軍官方畫家,也是海洋作家團體的聯合創始人。他是法國海外科學學院的成員,海洋學院的成員以及前院長,以及法國地理學會副主席。2013年,他被授予摩納哥阿爾貝一世海洋科學大獎。

名导李沧东来台金马开课!叹「OTT平台倍数看片」:这样还算是电影吗?

海棠闲妻 海棠春睡早

地球從太空看是藍色的,是因爲太陽光中的藍光穿過大氣層時的散射現象,也是因爲佔據地表四分之三面積的海洋是藍色的。白光屬於太陽光譜的可見光部分,散射之後的七色彩虹是不同長度的電磁波,其中紅光(750納米,1納米=0.0000000001米)最長,紫光(390納米)最短。紅外線和紫外線則超出可見光譜的範圍,無法被肉眼看到。海洋表面把部分白光折射到大氣層,因空氣和水的不同折射率使我們產生視覺偏差。在水分子的散射作用下,海水快慢有序地吸收純色電波,最快的是電磁波頻率最低的暖色(如紅色和黃色),在射入海里不到30米的地方就被吸收。綠光次之,在海里60米深處被吸收。光逐漸被吞噬,就像我們想象深海潛水員潛入一片深藍之後慢慢消失在黑色的深淵。人們對海洋充滿各種狂想,比如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Jules Michelet)曾產生一個危險的念頭:“當我們潛到海里某一個深度時,光一點點面前消失。我們進入了只有一種顏色的黃昏,一種陰森的紅”(《海》,寫於1861年)。在他那個年代,的確沒有人看過深海的模樣。

海水的顏色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有機懸浮顆粒的密度。在浮游植物聚集的水域,高濃度的葉綠素使水的主調從藍色變成綠色。這就是爲何富含藻類的沿海水域一片碧綠。1894年,有人賦予布列塔尼海岸(弗雷厄爾角到康卡勒)“翡翠海岸”(Côte d’Emeraude)的美名,欲與1887年宣傳的“蔚藍海岸”(Côte d’Azur)一爭高下。河流沉積物會讓海水染上一片渾濁的赭紅。荷蘭和弗拉芒畫家筆下的海也是赭紅色,但那是戰火的顏色。英國近海的“本土艦隊”在英荷海戰中獲勝,如願成爲遠赴公海的“藍水海軍”。有一些旅遊觀光地用礦石的顏色來命名,比如優雅的“雪花石膏海岸”(Côte d’Albâtre)。“白堊海岸”(Côte de Craie)則通過直白的名稱來致敬白堊紀的遺產。這片地區的海岸邊聳立着高高的懸崖,乳白色的崖壁在腳下的海水裡融化。

天空是改變海水顏色的第三大元素。陰晴不定的天空影響着海水對光的反射。地中海的天空看上去很深邃,因爲那裡乾燥的空氣加深了藍色的色調。新印象派畫家保羅·西涅克在聖特羅佩時迷上了那裡的天空,寫信給梵高說:“我在這裡看到了海,我覺得留在南方真的很有必要……這裡有我們需要的維羅納綠和鈷藍色……就在地中海的波浪邊。”東比利牛斯省的“硃紅海岸”(Côte Vermeille)和“紫晶海岸”(Côte d’Améthyste)的顏色其實與內陸海一樣濃烈。然而那裡的天空佈滿雲層,沖淡了它們的色調。還有一些海岸如寶石般美麗:比利時邊境到索姆灣的“蛋白石海岸”(Côtes d’Opale);卡爾瓦多斯到韋斯特勒姆的“珍珠海岸” (Côte de Nacre);以及盧瓦爾-大西洋大區雷茲地區的“玉石海岸”(Côte de Jade)。阿基坦大區也擁有從羅揚到亨達耶的“銀色海岸” (Côte d’Argent):這個名稱是1907年在波爾多的全國地理學會上正式確定的。來到布列塔尼之前,高更從來沒有看到過這種天空的色彩,如此脆弱、細膩而堅不可摧。馬蒂斯稱讚這裡銀色的光線和珍珠般的天空。歐仁·布丹則喜歡它廣闊美麗的天空被雲朵弄得皺皺巴巴,左一塊右一塊散佈着各種顏色。海軍官方畫師羅傑·沙佩萊特(1903-1995)以藝術家的眼睛看到了光的鍊金術:“大西洋是深藍色的,通常泛着一層綠。它有時更淺,有時更深,有時更灰。這取決於一天中的時間、天氣和波浪,因爲海水對天空的反射取決於水面如何翻騰。北海比大西洋更灰,在平靜的天氣裡顏色更細膩,呈現藍、粉紅和淡紫色。地中海的藍如此深入人心。三島由紀夫對此有一個解釋:“地中海,它的蔚藍因古老而深沉(《薩德侯爵夫人》第三幕,1965年)。” 在荷馬眼裡, 地中海有時是紫色的:“衝破紫藍色的洋麪,抵達斯里那基亞海島”(《奧德賽》第十一卷),但更多時候是葡萄酒的顏色:“灰眼睛女神雅典娜送來陣陣疾風,強勁的澤夫羅斯,呼嘯着掃過酒藍色的海波。“(《奧德賽第二卷》)。荷馬是海洋專家和航海家,所以他讓奧德修斯在傍晚時分起航,好讓岸上的微風將他的船隻吹向大海,融入夕陽的餘暉。

深化央地合作共谋发展 深圳“双招双引”成果丰硕

黑海和紅海逃脫了物理折射的法則,進入了語言學的迷宮。對於黑海,古代的斯基泰人稱之爲axšaēna(深色的海),之後被希臘人音譯爲 “敵視外人的海”,後來才改爲“Pontus Euxinus”(“友好的海“)。黑海是熱那亞人眼裡的“小海“( Mar menor),也是11世紀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人所說的“北海”。它是一朵彩色的地緣玫瑰,花瓣裡有南方的白,西方的紅,東方的綠和北方的黑。正因爲有“五彩的黑”,所以命名爲黑海。紅海的靈感不是來源於被夕陽籠罩的紅色海岸線,不是因爲它猩紅色的束毛藻,更不是因爲國王Erythrus的名字和希臘語的“紅色“(erythros)很相似。希伯來人認爲紅海屬於以東王國的亞喀巴灣。以東人以紅巖命名自己的民族。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孫子以掃的後裔,而“以東”意思是“紅色”,所以古代海圖上一直把這片海域塗成紅色。

中國的航海書籍記載道人們很久以前就頻繁駕船沿海航行。在中國,兩個港口之間最短距離就是沿海的航線。凸起的海岸線像晶洞一樣圍着一顆顆石英晶體般的海港城市,猶如古代的地中海。面對叢生的天氣和水流險象,中國的海員必須掌握先進的技術才能駕馭風浪。名人的遊記是最早關於中國海域航行的資料。北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製圖師沈括在1080年寫的《夢溪筆談》裡指出遠海上空不下雨,瀕臨陸地的海域纔會下雨。實際上,在遠離海岸的深海上空,當溼潤的垂直風發生切變時也會凝結成雨。不過沈括的確很有遠見卓識,爲了阻止人們砍伐樹林,他第一個提出通過燃燒石油來替代燒柴。《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是北宋使節徐兢在1122年左右出訪朝鮮半島後撰寫的史書。書中詳細記錄了華東海岸線,風格接近歐洲古代的海港圖。徐兢以詩意的方式描述了出使朝鮮半島的整個旅程。他記錄了風向多變的“白水洋”。他寫道“黃水洋”是黃河出海口,其水質渾濁且水位較淺,人們還在海邊用母雞和黃米來祭祀出海失蹤的漁民。在他筆下,“黑水洋”猶如墨水般深不見底:“其色黯湛淵淪正黒如墨猝然視之心膽俱喪怒濤噴薄屹如萬山遇夜則波間熠熠其明如火……仰望前後水勢其髙蔽空腸胃騰”。最後,他描述在半洋焦附近有一塊讓船伕恐懼的岩石,而竹島附近“水深碧色如玻璃”。

虽说只是尝试、但也太喜欢了

科拉半島腳下的白海早已失去了童貞。石油泄漏、油艙脫氣和紅色泥漿玷污了大海。海洋被破壞,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也無法倖免於難。在地球古老的板塊構造中莫名出現了許多陌生而龐大的“大陸”:被稱爲“海上墳地”的馬尾藻海,還有五顏六色的塑料垃圾場。它們就像一個精神失常的藝術家搭造出來的裝置。1997年,美國海洋學家以及帆船舵手查爾斯·摩爾偶然在太平洋中央發現了一大片塑料垃圾。自此以後, “第七大陸”成爲媒體和科學家爭議的話題。在國際海事組織的預防措施的遏制下,媒體過度專注漏油事件而很少提及兩個最重要的現象:水域變暖,以及過量二氧化碳導致的海水酸化。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象徵着全球文明墮落的污染現象。每年大約1億噸來自陸地的塑料垃圾被傾入海里,回收塑料只佔很小的一部分。這個數字一直都在飆升。漂浮在夏威夷和日本之間的“太平洋垃圾場”達343平方公里,相當於歐洲面積的三分之一,可謂真正的生態災難。然而,爲什麼我們從太空中看不到巨大的海洋垃圾堆,看不到漂移的新大陸呢?

他眼中的美

疑遇亂流 飛行傘教練墜地重傷

海水循環和地球自轉使漂浮物自然聚集在一起。大型亞熱帶環流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逆時針旋轉。這些被稱爲海洋渦旋的洋流運動緩慢地把海面上所有物品拖入渦旋中心。這個過程雖然無法阻擋但耗時近25年,給了塑料垃圾擺脫這股向心力的餘地。在每年排入海里的垃圾中,在海上漂浮的只佔其中的1%。如果你想給塑料垃圾場拍照,到亞熱帶大洋拍沒有什麼效果。海岸線的視角更直觀,因爲5%的垃圾會被帶回到海灘上,成爲旅遊營業者的心頭大患。如果某個地方出現非常規的地理海洋現象或發生了大事故,你也能拍到壯觀的漂浮垃圾帶。每年約有95%的垃圾下沉到海底。雖然海面看上去幹淨了,但這些垃圾依然存在危害性。自我分解是海洋垃圾消散的第二個原因。在物理摩擦和太陽輻射的作用下,表面上堅固的塑料快速分解變成幾釐米大的碎片,然後逐漸變成毫米直至微米級別的微小顆粒。我們衣服裡的合成纖維也是如此降解的。這些微粒子濃度低,實際毒性還存在爭議,然而它們會滲透入浮游生物和生態系統裡,構成真正的威脅。海洋生物食用了這些微粒後,其生長和繁衍都會受到影響。與此同時,如果不破壞微生物和微型動物羣,我們就無法清理海洋垃圾。這就是矛盾所在。“第七大陸”雖然實際上只是一堆微粒和塵土,但對生態具有強大的破壞力。

你也来变成猫咪吧!?

從太空的視角和詩人的眼裡,地球雖然蒙上許多塵埃,它也一直會是一顆藍色的星球,直到永遠。

(中法環境月特別系列共計5篇文章,將以周更形式呈現,敬請關注)

波士顿停车位 拍出2千万台币